新闻动态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西学研究所系列读书活动 中医人类学读书会 2025年第一期纪要

发布日期:2025-04-18 09:03:31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2025年4月16日下午,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人类学读书会2025年度第一期活动在翰墨楼研修室207顺利开展。本次读书会以“承千年文脉·溯乡土本源——社会学人类学经典共读”为主题,围绕费孝通《乡土中国》与徐烺光《祖荫下》两本经典著作展开深度共读与讨论。中医人类学研一全体同学及指导老师张艺蕴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环节一:领读人分享读后感

1.《乡土中国》领读人:欧阳萍萍

欧阳萍萍同学从“差序格局”这一核心概念切入,梳理了书中对中国乡土社会结构的剖析。她提到,费孝通以“水波纹”比喻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强调其动态性与伦理关联性,并对比了“横暴权力”“同意权利”“长老权利”“时势权力”四类社会权力形态的差异。

针对书中“乡下人‘愚’”的论述,欧阳萍萍结合城乡差异的案例,如“文字下乡”中提到的红绿灯认知问题,指出乡土社会的逻辑源于环境需求而非智力差异。她还分享了阅读感悟:“初读时被专业术语困扰,但通过具体案例和中西对比,逐渐体会到费孝通对社会结构的深刻洞察。

  • 《祖荫下》领读:张洁馨

张洁馨同学聚焦“祖先崇拜与家族秩序”主题,梳理了书中从阳宅阴宅风水、婚姻策略到分家制度的田野研究。她以“祖坟风水与家族运势关联”“祭祀空间的双重仪式场域”为例,阐释了祖先崇拜如何通过时空编码维系家族伦理秩序。

在分享“文化与人格”章节时,张洁馨分析了宗族场域中个体“权威服从与地位竞争”的双重人格塑造机制,并指出:“家谱叙事与角色扮演训练构建了稳定的伦理认知框架,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文脉’延续的重要载体。”

环节二:同学及老师讨论互动

讨论一:拆解经典框架——解析两书学术脉络

  • 《乡土中国》:从“骨骼”到“血肉”的乡土解剖

张老师指出,费孝通以“差序格局”为全书核心,以“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一句开篇,前四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构建了乡土社会的“骨骼”——伦理本位的社会关系网络;后续章节则填充“血肉”,通过“家族”“礼治秩序”“无讼”等议题,剖析权力结构(横暴、同意、长老、时势权力)如何嵌入差序格局中运转。这本以十四篇课堂讲稿编成的著作奠定了中国自己的社会学学术根基。

  • 《祖荫下》:田野案例编织的宗族图谱

针对《祖荫下》,张老师聚焦许焕光的写作逻辑:“全书以‘祖荫’为轴,前六章通过祖坟风水、婚姻策略、分家制度等田野案例,呈现祖先崇拜如何‘形塑’家族秩序;后五章则深入‘祖荫’对人格、文化乃至社会治理的‘赋能’,完成从微观到宏观的升华。”并指出本书是人类学‘以小见大’的经典范式。

讨论二:叩问核心概念——“差序格局”

对《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一核心概念,同学们提出了理解上的困惑。欧阳萍萍同学首先复述了费孝通的经典比喻:“乡土社会的结构如同将石头丢入水中泛起的涟漪,每个人都是圈层的中心,社会关系以‘己’为起点,依亲疏远近向外推延,形成动态的、伦理本位的关系网络。”

张艺蕴老师进一步阐释:“差序格局的本质是中国乡土社会‘关系本位’的体现,与西方‘团体格局’的契约式社会结构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强调‘伸缩性’和‘差序性’;后者则以明确的组织边界和权利规则为基础。”

讨论二:阅读经典的方法论

多位同学反映两本书理论性强、阅读难度大。张艺蕴老师针对同学们“经典书目难读”的困惑,提出经典书目要反复读,并给出具体的建议:第一遍‘硬啃’把握整体框架;第二、三遍针对重要概念,关联其他著作发散阅读,将书“读厚”。

环节三:总结与展望

张艺蕴老师总结道:“《乡土中国》与《祖荫下》是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地基式’经典。读懂它们,方能理解中国社会‘从哪里来’,进而思考‘向何处去’。”

张老师还特别强调了领读人的汇报规范,对同学们提出具体要求:“领读需从整体结构、核心观点、个人体悟三层次展开,避免碎片化分享。”

最后,张艺蕴老师对同学们提出殷切希冀:希望今后同学们都能以结构为舟,以概念为桨;溯文脉长河,观学术星汉。

领读人:欧阳萍萍、张洁馨

指导老师:张艺蕴

阅读书目:费孝通《乡土中国》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          许烺光《祖荫下》 九州出版社,2023年。

记录与整理:欧阳萍萍

2025年第二期读书会预告:

撰稿:欧阳萍萍

供图:张舒乔

编辑:韩艳李红涛

审校:常傲冰 左媛媛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收藏此页】【打印】